专家视点

  • 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上海师范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使学校成为教育家精神提出的孕育地之一。多年来,学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足国家高水平师范教育基地,一是系统研究“师德之道”,产出一大批以教育伦理学、教师伦理学为理论基底的特色师德研究成果,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地图”;二是持续搭建“育德之基”,创设多个师德研究“理实平台”,理论实践双轨并行助力师德研究成果与典型实践经验不断孵化产出;三是涵养锻造“强国之师”,同步抓好学校现任教师、未来教师、基础教育集团中小学教师三支教师队伍的师德养成,构建“三师一体化”的师德师风建设“现实图景”,书写以特色师德研究实践服务教育强国的师大答卷。绘制理论地图:助推中国式教师伦理学话语体系创新上海师范大学具有悠久的师德研究传统,学校教师长年致力于探讨教育中的道德关系、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探索健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道德人格完善,拥有教育伦理学、教师伦理学研究的鲜明特色与优势,在推动中国式教师伦理学话语体系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策源作用。彰显首创性和代表性的师德研究专著。早在1986年,师大教师的专著《人民教师的道德修养》即列入人民教
  • 新时代提升文化主体性,擦亮文化底色、提亮文化特色和彰显文化本色,体现了“主体性觉醒”到“主体性强化”再到“主体性外显”的递进式发展,构成了文化主体性的完整链条。其中,觉醒层解决“根从何立”的身份焦虑,强化层回答“何以不同”的认同问题,外显层完成“如何引领”的实践使命,形成“认知-认同-引领”的动态演进闭环。新时代提升文化主体性的三重境界本质是中华文明从“文明自觉”到“文明自立”再到“文明辐射”的跃升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中华古老文明生命力的动态激活,也是现代中国参与全球文明对话的战略选择,体现了从内在觉醒到外在彰显的动态发展逻辑。擦亮文化底色是提升文化主体性的“基因源头”新时代提升文化主体性首先而且必须要擦亮文化底色,确立“历史合法性”,解决“根从何立”的核心问题。具体而言,一是破除“他者凝视”,明确“我们从何而来”。中华文明作为唯一未曾中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内生型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提升文化主体性必须植根于历史文化沃土之中,在传承与创新的动态平衡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赓续中华文明根脉,在多元文明构成的全球坐标系中,锚定中国方位,构建不可
  • 知乎和抖音上有个一样的话题“什么是人生的顶级享受”,其中引发数十万人产生“多少事,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情感共鸣并参与分享的两个回答是“仍然清楚记得2006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在单位宿舍,女友在刚装的电脑上看剧,我在上铺扇着大蒲扇。莫说心事,心头就连一件闲事也无,扇着扇着便睡着了……此后10年有余,一路奔跑,再无片刻停歇,也再无那样一个午后。”“高考之后的暑假。没有烦人的作业,985的录取通知书在那里安静的躺着。外面下着雨,我在电脑前玩游戏。父母都在,也没有满头白发。20年前最平凡的一个下午,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这两段文字及“多少事,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评论共同揭示了一些深刻的教育命题:教育该如何引导学生珍视日常经验,培养对生活的觉察力与反思力?教育该如何该教会学生凝视“此刻的永恒”,链接情感教育与生活教育?教育该如何反思“唯结果论”,关注过程与平凡中的价值?教育即生活:生活中看似“无用”的瞬间恰是认知世界的密码杜威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这句话的深意,在网友笔下那个2006年的午后得到完美诠释:女友看剧的电脑荧幕蓝光闪烁,蒲扇摇动的气流裹挟着
  • ◆西方世界一直在不断构建一种过去的神话,以证明当代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或许在今天,我们有可能构建一种更加客观的古典学,能够融合多种古典文明的研究视角。◆我们的区域国别研究要为培养独立的世界观、建立自主的世界知识体系,发展出一套合理的解释世界的理论与方法;要为文明对话,为构建未来潜在的文明新形态作准备。区域的边界也是一种政治与文化秩序的象征和工具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语言、社会等外在的区域研究往往服务于现实的理解。但在人文学科的终极关怀中,又常常回到“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是如何生活、思考与想象的这类问题”。每一个区域国别研究都承载着复杂的文明传统;中华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拉丁美洲文明等等又不能以一个简单的区域来审视。深入的区域研究往往能揭示文明内在的历史结构、世界观念、价值体系与演变趋势。可见区域研究是通往文明研究的重要路径,文明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层目的”。然而,区域的划分并非天然,而是随着地理、文化、经济和政治语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这种弹性与复杂性,恰恰体现了区域研究走向文明研究所面临的多维挑战。比如,“北美”有时指美国和加拿大,有时包括墨西哥,有时是这三个国家与
  •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仅为跨国企业构建起抵御风险的“稳定锚”,更以制度创新的“确定性”对冲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从《外商投资法》的立法突破到自贸试验区的规则试验,从“一网通办”的政务革命到“无事不扰”的监管智慧,中国正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国际规则深度接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全球企业提供更加透明、公平、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向世界诠释何为开放即安全的现代治理逻辑。法治筑基:以规则透明度破除投资“玻璃门”中国营商环境改革的本质,是通过法治化重构市场信任机制,将隐性壁垒转化为显性规则,让外资企业从摸着石头过河转向沿着规则前行。立法破冰,实现权力平等。2020年实施的《外商投资法》彻底终结了外资“超国民待遇”与“次国民待遇”并存的二元结构,以“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为基石,将外资准入从“逐案审批”简化为“备案+登记”,使外资企业真正获得与内资企业同等的法律身份。这一立法革命不仅体现在文本层面,更在实践中形成“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制度惯性。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由31条减至29条。司法护航,平等保护中外合法权益。中国知识
  • 闫温乐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札记《基础教育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一文从投稿到发表,周期并不长,编辑部的工作可谓高效到令人惊叹,但写作该选题的学术萌芽却可追溯至三年前。彼时,实施了七年的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中断,在惋惜之余,我总觉得,这一由英国政府出资邀请中国上海数学教师到英国课堂传经送宝、被我国教育专家称为“中国首次由追兵变为标兵”的人文交流项目,不应停留于此,其深层价值亟待挖掘。然而,如何找到适切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视角,就如同一堵无形的墙,始终横亘眼前。从在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专业就读博士起,我就一直跟随张民选教授从事国际组织研究。2024年初,我发现芬兰在一份外交部的报告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建立国际教育组织,助力世界上战乱和落后地区发展教育,提升芬兰的国家形象。恰好那段时间我也一直在阅读国家形象的系列研究文献,其中,孟建教授的著作《国家形象:历史、建构与比较》我百读不厌,加上长期以来对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在海外反响的关注,那一刻,思路突然被打通,一个跨学科视角渐渐浮现。兴奋过后,却要面对前所未有的研究挑战。“国家形象”
  • 闫温乐,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张民选,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摘 要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对于增强国家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教育提升国家形象具备理论价值和现实可能。通过对芬兰、德国和日本进行案例分析,可以将基础教育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经验总结为:依托多元媒介放大优势领域,布局教育机构促进文化传播,借助话语策略进行议题输出。以“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为中国案例,通过分析该项目在西方主流媒体和个人社交平台引起的国际反响和情感走向,阐明我国基础教育在提升国家形象方面的优势,提炼出中国基础教育在提升国家形象上的三种建构路径,分别是基于知识生产的专业主体路径、基于受众视角的精准传播路径和基于多边合作的国际认同路径。[关键词]基础教育;国家形象;国际经验;中国路径全文阅读进入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增强国家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部分西方国家凭借其在传播领域的优势,长期通过差异化信息传播影响全球舆论。在此种复杂的国际环境
  • 张志丹教授摘 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推进理论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需要着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而自主知识体系是上述“三大体系”的基础和支撑,构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学科的基石和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明确树立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和战略意识,立足中国的现实,放眼新时代的发展,从“为何构建、构建什么和如何构建”三个维度,积极推动构建源自21世纪又能超越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自主知识体系,进而形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的“中国学派”,这无疑蕴含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阅 读 导 引一、何以必要: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动因二、何种内涵: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本质三、如何构建: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路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繁荣兴盛为支撑和标志的。追求文明进步、追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的梦想,现代化在人类不断上下求索中与时俱进、迭代升级,作为现代化高阶追求的文化强国建设之于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尤为重要。而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以下简称“马意